工业气体:强大的工业国不可或缺的“血液”
一、产业概览:工业气体——工业的不可或缺的“血液”
工业气体,被誉为“工业的血液”,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,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别。大宗气体,如氧气、氮气和氩气等,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,其产量巨大,应用广泛。而特种气体,则因其纯度、品种和性质的特殊要求,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、生物医药、食品饮料、新能源等新兴行业。
近年来,随着国内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推动,以电子特气为代表的特种气体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。同时,工业气体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,上游涉及到空分设备制造商与化学原料供应商等环节,下游则主要应用于冶炼、石化、焊接及金属加工等领域。
截至目前,我国工业气体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3050家。其中,2023年1月至10月间,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已达60余家。从地域分布来看,江苏以480余家企业位居榜首,广东与河北分别以370余家和180余家位列二、三位。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,近半数相关企业已历经10年以上发展,而成立于5-10年内的企业也占据了较大比例。
二、市场规模:国内工业气体市场千亿级规模,竞争格局呈现寡头态势
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,国内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,进而推动了工业气体市场的迅速扩大。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,使得对工业气体的需求日益旺盛。全球范围内,工业气体的供需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。
据统计,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约1348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约1755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.4%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市场,其增速与整体工业发展保持一致。在2020年,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37亿美元,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7.6%,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2325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.6%。相比之下,美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.8%,显示出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强劲增长动力。
在国际市场上,林德和法液空两大工业气体巨头占据主导地位。德国林德和法国液化空气两家公司是全球工业气体市场的领头羊,其2021年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%和20%。而美国空气产品和日本大阳日酸工业气体公司等第二梯队玩家,其市场份额则分别为7%和5%。
三、主要品类分析:工业气体的广泛应用
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,工业气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。从传统的金属冶炼、化工能源,到新兴的锂电、半导体等行业,工业气体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,成为支持各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电子特气:电子工业的支柱材料
电子特气在电子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作为集成电路、显示面板等关键行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材料,其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,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。
氢气:政策扶持下的市场新机遇
氢燃料电池的兴起,为氢气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,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,进一步带动特气市场的扩张。
我国氢气产量蓬勃发展,已超越4000万吨大关,展现出巨大的供给潜力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披露,2021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到9423万吨,较上年同期增长5.5%。展望至2030年,产量预计将达到17998万吨,2021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(CAGR)高达7.5%,彰显出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。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,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飙升至4004万吨,同比增长率高达32%,占2021年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。加之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上的全球领先地位,为清洁低碳的氢气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氢燃料电池市场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,国内加氢站数量已突破300座。尽管2020年受疫情和政策因素影响,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规模收缩至30亿元,同比下滑40%,但市场整体仍在稳步回升。随着中石化、中石油等能源央企的积极参与,国内加氢站数量显著增加,加氢站网络逐步形成,推动了氢燃料电池产业的不断完善与下游应用的多元化。截至2022年,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已达310座,预计到2023年,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规模将激增至230亿元,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6%。
同时,国内氢气需求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,其中工业领域对氢气的需求量位居榜首。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,到2030年,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,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升至约5%。展望至2060年,年需求量更是预计将达到1.3亿吨左右,占比将接近20%,工业领域的需求仍将持续占据主导地位,占比约为60%。
四、工业气体行业的投融资动态
工业气体产业,被誉为“高精尖”领域的佼佼者,其稳健发展对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风险资本,这一高科技产业背后的推手,同样活跃在工业气体领域。随着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投身于实体投资,工业气体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。
从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,北京、上海和江苏三地脱颖而出,分别以6起、5起和4起的融资事件位居前列。这一分布不仅突显了这些地区的科研实力,更展示了它们在生产制造方面的雄厚能力。北京,作为科研资源的宝库,吸引了众多融资目光;而上海和江苏,则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,成为了融资活动的另一热点。
再来看轮次分布,战略投资、A轮和Pre-A轮成为了融资的主力军,分别占据了5起、4起和3起的事件。不同于其他行业早期投资占主导的情况,工业气体行业的融资更多聚焦于战略投资。这恰恰证明了相关机构对该行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充分认可与信心。
五、工业气体专利剖析:实用新型专利独占鳌头
尽管工业气体行业在国内市场起步较晚,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、外资的引入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下,该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。这一发展态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,更反映在专利申请数量的持续攀升上。据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,目前与工业气体相关的专利申请已超过1400项,充分展现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。
在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时间分布上,2021年以240余项的申请数量领跑全年,2022年以210余项紧随其后。而截至11月,2023年的专利申请已达到90余项,预示着行业创新的持续活力。从专利类型来看,实用新型专利以940余项的数量稳坐榜首,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以450余项和10余项位列其后。
六、前景展望:国产替代空间广阔
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潜力巨大,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。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,工业气体在减轻空气污染、平衡气体比例、满足特定生产需求、助力精密加工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各行业对工业气体需求的日益旺盛,该行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节能环保和技术革新成为行业新动力。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,国家和社会对“节能减排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。冶金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在生产工艺改进和升级的过程中,对空分气体的需求不断增长,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在市场。
新兴产业崛起进一步拓展行业边界。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、半导体、环保以及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成为工业气体行业新增需求的重要来源。这些产业在政策推动下迅速崛起,对工业气体的需求量急剧增加,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行业的发展空间,还减轻了传统产业波动对行业整体需求的影响。
转载:互联网
工业气体,被誉为“工业的血液”,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它可以根据应用领域的不同,被划分为大宗气体和特种气体两大类别。大宗气体,如氧气、氮气和氩气等,是工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料,其产量巨大,应用广泛。而特种气体,则因其纯度、品种和性质的特殊要求,被广泛应用于半导体、生物医药、食品饮料、新能源等新兴行业。
近年来,随着国内电子产业的迅猛发展和相关政策的推动,以电子特气为代表的特种气体市场份额正逐渐扩大。同时,工业气体产业链也在不断完善,上游涉及到空分设备制造商与化学原料供应商等环节,下游则主要应用于冶炼、石化、焊接及金属加工等领域。
截至目前,我国工业气体相关企业数量已超过3050家。其中,2023年1月至10月间,新增注册企业数量已达60余家。从地域分布来看,江苏以480余家企业位居榜首,广东与河北分别以370余家和180余家位列二、三位。从企业成立时间来看,近半数相关企业已历经10年以上发展,而成立于5-10年内的企业也占据了较大比例。
二、市场规模:国内工业气体市场千亿级规模,竞争格局呈现寡头态势
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,国内生产总值保持高速增长,进而推动了工业气体市场的迅速扩大。产业结构的不断完善和工业产值的快速增长,使得对工业气体的需求日益旺盛。全球范围内,工业气体的供需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。
据统计,全球工业气体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0年的约1348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约1755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.4%。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气体市场,其增速与整体工业发展保持一致。在2020年,中国工业气体市场规模已达到237亿美元,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17.6%,并有望在2025年达到2325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.6%。相比之下,美国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仅为3.8%,显示出中国工业气体市场的强劲增长动力。
在国际市场上,林德和法液空两大工业气体巨头占据主导地位。德国林德和法国液化空气两家公司是全球工业气体市场的领头羊,其2021年的全球市场份额分别达到21%和20%。而美国空气产品和日本大阳日酸工业气体公司等第二梯队玩家,其市场份额则分别为7%和5%。
三、主要品类分析:工业气体的广泛应用
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优化,工业气体的需求也在不断演变。从传统的金属冶炼、化工能源,到新兴的锂电、半导体等行业,工业气体的应用领域日益广泛,成为支持各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。
电子特气:电子工业的支柱材料
电子特气在电子工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。作为集成电路、显示面板等关键行业生产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材料,其国产化率的不断提升,进一步推动了国内电子工业的发展。
氢气:政策扶持下的市场新机遇
氢燃料电池的兴起,为氢气市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在利好政策的推动下,氢气作为清洁能源的需求将持续增长,进一步带动特气市场的扩张。
我国氢气产量蓬勃发展,已超越4000万吨大关,展现出巨大的供给潜力。据国际能源署(IEA)数据披露,2021年全球氢气总产量达到9423万吨,较上年同期增长5.5%。展望至2030年,产量预计将达到17998万吨,2021至2030年的复合年增长率(CAGR)高达7.5%,彰显出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。值得一提的是,我国已跃升为全球最大的氢气生产国。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统计,2022年我国氢气产量飙升至4004万吨,同比增长率高达32%,占2021年全球产量的四分之一。加之我国在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上的全球领先地位,为清洁低碳的氢气供给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氢燃料电池市场也持续保持高速增长,国内加氢站数量已突破300座。尽管2020年受疫情和政策因素影响,我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规模收缩至30亿元,同比下滑40%,但市场整体仍在稳步回升。随着中石化、中石油等能源央企的积极参与,国内加氢站数量显著增加,加氢站网络逐步形成,推动了氢燃料电池产业的不断完善与下游应用的多元化。截至2022年,中国累计建成加氢站数量已达310座,预计到2023年,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市场规模将激增至230亿元,2019年至2023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6%。
同时,国内氢气需求量也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,其中工业领域对氢气的需求量位居榜首。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,到2030年,我国氢气的年需求量将达到3715万吨,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将提升至约5%。展望至2060年,年需求量更是预计将达到1.3亿吨左右,占比将接近20%,工业领域的需求仍将持续占据主导地位,占比约为60%。
四、工业气体行业的投融资动态
工业气体产业,被誉为“高精尖”领域的佼佼者,其稳健发展对半导体、生物医药等行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。风险资本,这一高科技产业背后的推手,同样活跃在工业气体领域。随着越来越多的风险资本投身于实体投资,工业气体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。
从融资事件的地域分布来看,北京、上海和江苏三地脱颖而出,分别以6起、5起和4起的融资事件位居前列。这一分布不仅突显了这些地区的科研实力,更展示了它们在生产制造方面的雄厚能力。北京,作为科研资源的宝库,吸引了众多融资目光;而上海和江苏,则凭借其强大的生产制造能力,成为了融资活动的另一热点。
再来看轮次分布,战略投资、A轮和Pre-A轮成为了融资的主力军,分别占据了5起、4起和3起的事件。不同于其他行业早期投资占主导的情况,工业气体行业的融资更多聚焦于战略投资。这恰恰证明了相关机构对该行业未来发展潜力的充分认可与信心。
五、工业气体专利剖析:实用新型专利独占鳌头
尽管工业气体行业在国内市场起步较晚,但在国家政策的扶持、外资的引入以及高新技术的发展推动下,该行业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。这一发展态势不仅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,更反映在专利申请数量的持续攀升上。据天眼查专利数据显示,目前与工业气体相关的专利申请已超过1400项,充分展现了国内企业在该领域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。
在近五年来的专利申请时间分布上,2021年以240余项的申请数量领跑全年,2022年以210余项紧随其后。而截至11月,2023年的专利申请已达到90余项,预示着行业创新的持续活力。从专利类型来看,实用新型专利以940余项的数量稳坐榜首,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分别以450余项和10余项位列其后。
六、前景展望:国产替代空间广阔
中国工业气体行业市场潜力巨大,市场占有率持续攀升。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原材料,工业气体在减轻空气污染、平衡气体比例、满足特定生产需求、助力精密加工以及实现节能减排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随着中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和各行业对工业气体需求的日益旺盛,该行业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。
节能环保和技术革新成为行业新动力。面对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挑战,国家和社会对“节能减排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。冶金、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在生产工艺改进和升级的过程中,对空分气体的需求不断增长,从而释放出巨大的潜在市场。
新兴产业崛起进一步拓展行业边界。新能源、新材料、电子、半导体、环保以及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,成为工业气体行业新增需求的重要来源。这些产业在政策推动下迅速崛起,对工业气体的需求量急剧增加,不仅进一步拓宽了行业的发展空间,还减轻了传统产业波动对行业整体需求的影响。
转载:互联网